牛肝菌新鮮上市,這些值得關注的中西烹法為你一次性大盤點。
隨著云南雨季的來臨,各式新鮮菌菇正在悄然生長,身為四大菌王之一的牛肝菌倍加受人矚目。無論是云南當地的家常小菜,還是高級餐廳的熱賣佳肴,都有著它的身影。
但牛肝菌的背后是個龐大復雜的大家族,且不說不同烹飪方法帶來的調味影響,光是名目繁多的細分品種就已令人眼花繚亂。那么牛肝菌的挑選、入菜到底有著哪些講究呢?
從挑選到處理,主流牛肝菌大盤點
牛肝菌按顏色可分為黃牛肝菌、紅牛肝菌、黑牛肝菌、白牛肝菌四大類,每一類都有著各自迥異的表現。
牛肝菌的分類與特點
黃牛肝菌:威猛壯士
黃牛肝菌又名老虎頭,長相中透著幾分虎頭虎腦的氣息,菌肉呈現淡黃色,以個頭碩大而聞名,具有舒筋活血的食療功效。
黃牛肝菌,圖片來源:youzan
紅牛肝菌:蛇蝎美人
紅牛肝菌又名見手青,因用手摸菌皺后會變青而得名,傘蓋呈現深紅色,肉質肥美,但同時又是中毒率最高的菌類之一,烹飪時需充分煮熟。
紅牛肝菌,圖片來源:51tcjy
黑牛肝菌:黑客風范
黑牛肝菌的黑褐色外表讓它看上去其貌不揚,菌柄上也沒有環狀物,但它的香味和鮮美度都算得上菌中的佼佼者,對預防視力下降亦有一定功效。
黑牛肝菌,圖片來源:huahuibk
白牛肝菌:貴族氣質
白牛肝菌又名大腳菇,形態圓潤,傘蓋呈褐色,菌肉則為白色,脆度相對更高,在法餐和意大利料理中都有廣泛應用。
白牛肝菌,圖片來源:btime
牛肝菌的挑選與處理
挑選技巧:按捏菌腳
新鮮牛肝菌除了具備肉質飽滿、顏色靚麗的外觀特點外,入手會有沉重感,菌腳也相對較硬,如果出現菌腳發軟或過于光滑的情況,則需要慎重挑選。
評判品質:切開觀察
新鮮牛肝菌切開后,切面沒有異常顏色、氣孔密布均勻、蟲洞小或基本沒有蟲洞,這些都是品質較好的表現。
處理要點:煮透浸泡
所有的牛肝菌都需要炒熟煮透,新鮮牛肝菌洗凈后可用蘸水的干布擦拭,保持足夠的鮮味。
燒炒蒸炸,花樣中式烹法應對不同食客
菌菇是云南菜肴中不可或缺的角色,其中旗幟鮮明的牛肝菌更是有著形形色色的烹飪方法,對不同類型食客的滿足是貫穿其中的通用邏輯。
爆炒:鮮辣嫩滑,激發復合風味
石師傅的菜品遵循家常烹法,極富云南風味。將紅牛肝菌過油后與線椒、小米椒、蒜片一同爆炒,打造出豐富的味覺層次。菌肉飽滿,鮮味十足,僅需搭配平常的米飯,便能獲得酣暢淋漓的舌尖享受。
需要注意的是,紅牛肝菌含有微毒易變色,最好戴手套進行清洗,如以切片爆炒的方式烹制,更能通過高溫去除毒素。炒制時最好再進行復炒或略炸的處理,或者搭配大蒜等具有殺菌消毒功效的食材,效果更佳。
醬燒:口感飽滿,打造明亮芡汁
對偏愛脆爽而非軟滑口感的食客而言,新鮮牛肝菌在前期處理上也需有所不同。可以先將其用淡鹽水浸泡,再抽真空,放入低溫慢煮機中料理,最后以冰水冰鎮,提升整體的脆度。
李師傅選擇的主輔食材與石師傅相近,但為了讓食客獲得飽滿緊實的口感,他選擇將牛肝菌切塊油炸,再與皺皮椒、紅尖椒、大蒜一同翻炒,整道菜品芡汁明亮誘人,香氣撲鼻。
值得一提的是,醬燒時的水量不宜過多,火候以中小火為佳,時間控制在 5 分鐘左右即可,燒制時要時常攪動避免粘鍋,出鍋前均勻地勾一層薄芡即可。
增香:搭配肉類,濃郁滋味撲鼻來
吳師傅向來注重不同食材間的風味互補,在滇西清真臘鵝飯的基礎上進行改良,臘鵝肉煸炒至外脆里嫩,期間溢出的鵝油也不浪費,混合蒸熟后的大米,煎至上色,油脂香氣便能充盈整個口腔。
此時,過油炸制的黃牛肝菌才帶著悠長的蒜香味不緊不慢地登場,混合著鵝肉的油脂香和絲瓜尖的清脆感,三者巧妙地融于一體。
解膩:以茶入菜,清爽淡雅夏日味
除了傳統的煎、炸、炒等方式外,對于追求清淡飲食的食客,李師傅同樣有著自己的另一套應對方法。黃牛肝菌以雞湯煮熟調味,令鮮味層層疊加,食材本味得到極致發揮。
米飯以普洱茶水、紫薯玉米等混合蒸制,加以牛肝菌、冰草、青豆等清爽食材相助,層次多元,茶香味濃,味道清新淡雅,餐茶主食的美妙滋味在這里得到全面演繹。
中西融合,馬蹄、浙醋玩轉干鮮牛肝菌
牛肝菌在意大利菜肴中有著廣泛運用,我們的故事也不妨就此開始。除了經典的牛肝菌奶油意面之外,牛肝菌還有著廣闊的融合與改良空間。
馬蹄、豆皮齊上陣,中式元素入西式菜肴
對牛肝菌而言,鮮菌和干菌除了口感上的差異外,入菜方式也不相同。湯汁較多的菜肴,更適合運用干牛肝菌塑造與眾不同的濃厚滋韻。